一年一度的315,防金融诈骗需记牢!

首页    消保知识    一年一度的315,防金融诈骗需记牢!



 病毒短信诈骗 

病毒短信盗取信息实施诈骗为钓鱼网站诈骗手段的升级版。


诈骗分子利用改号软件或“伪基站”伪装成10086、955开头的银行客服号码,采取群发短信的方式,短信内容往往为手机号码即将过期,需要办理续期手续;或者银行卡密码器失效需要升级,及办理大额(白金)信用卡、信用卡提额、积分即将过期需办理积分展期或礼品兑换等等,并在短信中附上相关操作网址链接(该链接实为钓鱼网站,有时会加载病毒程序,其与电信运营商、银行官网非常相似)。


如在点击链接后,按钓鱼网站提示输入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账号和密码等重要信息,诈骗分子就会使用受害者提供的信息制作伪卡,或通过电商及支付平台发起购物申请,并利用软件病毒在后台读取事主接收到的短信验证码,盗刷受害者的银行卡。


 退款网络诈骗 

诈骗分子预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一些大型网络购物平台的大量客户购物信息,冒充其客服,通过电话或短信方式,以其购买物品的订单存在问题无法发货为由,要求受害人到指定网址(实为钓鱼网站)办理退款事宜,在受害人填写本人资金账号、取款密码等重要信息后,诈骗分子会通过技术手段制作伪卡盗取账户资金,或通过网银实施转账。



 冒充公司、单位领导和高校教师、房东等熟人电话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各种渠道从网上购买各种信息,有厂矿企业、医院高校、房产中介、私企个体等各行各业的人员信息和联系方式,在电话中直接称呼当事人的全名,冒充领导、老板、教师、朋友、生意合作伙伴、房东等各种身份,骗取当事人信任,然后编造上级领导来检查需要送礼、急需用钱向租客借钱可以折抵租金等各种理由诈骗当事人钱财。


 网络招工兼职“刷信誉”诈骗 

对某些网络平台店铺来说,信誉决定着买家的青睐度,于是滋生了替店铺刷信誉拿佣金这一新兴职业。此类案件发案较多,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微信、QQ等发布虚假招工兼职信息,宣称帮助网店(该商店往往是诈骗分子为实施诈骗注册的虚假商店)完成交易提高信誉度就可以返利,以此诱惑受害人上当受骗。


如诈骗分子要求受害人在某平台商店购买大量“点卡”等虚拟产品,当购买的“点卡”达到一定金额后,诈骗分子就会突然失联,或在向其提供“点卡”的卡号、密码及交易单号等相关信息后失联,导致受害人不但拿不到返利,而且购买“点卡”的资金也无法追回。


 冒充公检法类电话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互联网上的任意显号软件,先是模拟10086或者各大银行、邮政快递等客服号码拨打受害人电话,冒充客服人员,以当事人个人信息泄露,在异地办理的银行卡、医保卡、贷款、手机和电话等恶意欠费或者违规套保,又或者以当事人的邮件包裹出现问题被查扣等等为借口,成功引诱起当事人的关注后,然后“好心”地帮助受害人转接到当地“公安机关电话”。


接着所谓的“民警”又电话告知称当事人涉嫌洗钱、贩毒等等罪名,诱骗威胁要审查资金、没收财产等,让当事人将资金打入指定的“安全账户”;或者要求当事人到银行ATM机前按照“民警”的指示步骤操作,将界面转换成英文,名为审查验资或帮助设立银行卡防火墙防止被骗实为转账诈骗;又或让当事人新办一张银行卡,将所有的资金全部归集到里面,然后骗取卡号、密码等相关信息,进行转账诈骗。




 冒充有关机构谎称补助电话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民政局、计生办、教育局等机构人员拨打近期家中生过孩子的家长电话,谎称有“生育补贴”、“二胎补贴”、“教育补助”、“助学贷款”等,或者冒充残联工作人员,拨打家有残疾人士的电话,谎称有残疾补贴要发放。


骗取当事人信任后让当事人拿银行卡去银行ATM机上“申请验资”或者直接从ATM机上领取补贴,然后让当事人将银行卡插入ATM机转化到英文界面按照他们的提示进行操作,将当事人银行卡内资金转走。


 附木马病毒链接的短信诈骗 

发送含有“聚餐、旅游合影”、“您的车辆有违章信息请及时处理”、“我是您老公的小三”、“我是您孩子的学校老师,您的孩子近期表现情况”等内容并附木马病毒链接的短信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人们对熟人不设防和家庭女性严防丈夫出轨等普遍心理,冒充朋友、同事等发送含有“聚会、旅游合影”和“我爱上您老公了,有照片有证”等短信内容,群发给当事人,并说将照片、违章等信息打包放在云盘、空间里了,附上链接网址,诱骗当事人点击含有木马病毒的链接。


然后木马病毒会下载到手机里,盗取当事人手机内的银行账号等信息,或者读取当事人通讯录号码等,偷偷向通讯录中的号码发送借钱诈骗短信,由于收到借钱短信的大多都是当事人的熟人,所以很多人被骗上当。




 预防电信诈骗五不要 

1、不要轻信不明对象及可疑信息;

2、不要因贪小利而受违法短信息的诱惑;

3、不要拨打短信息中的陌生电话;

4、不要向陌生人汇款、转账;

5、不要泄露个人信息,特别是银行卡信息。


说了这么多,在生活中可能还是避免不了疏忽大意的时候,那么如何识别非法金融广告,保护自己的钱包!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如何辨别? 

1、涉及具体金融产品信息时,多咨询专业的相关机构。

2、购买金融产品时,多想其存在的风险。

3、多学习和了解金融方面的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所有。


2020年3月14日 19:55
浏览量:0